2013-07-15 | 王舜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專員)
災難導致的流離可能會形成新的認同和邊界,特別是核災輻射這種摸不著、看不見、聞不到、不確定性高的的風險,使得那原本就應該遠遠超出自己掌握範圍的人生,在無法度量的恐懼下,更顯得弱小易碎。要能夠真誠地活下去,還需要多一點「跟別人不一樣」與「質疑權威」的勇氣。
最近在台北電影節看了一部日本片《若無其事的寧靜》(原片名:おだやかな日常),描述兩個東京家庭在311災難後的遭遇。當初的確是被這部片的故事和背景吸引來的,但與其說是在呈現「核災」這個特殊事件帶來的影響,不如說是一部本質上談「社會是什麼」的電影,只是把場景設定在災難後的日本。跟前陣子的《希望之國》比較不一樣的是,這部片的主角所在地是東京,距離福島250公里遠(核災強制避難範圍是30公里),在這樣曖昧的距離下,他們擔心輻射塵到底會隨著空氣、風和超市食物飄到多遠。如果用台灣的情況類比,大概就是北部核電廠出事的話,住在南投的人的心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