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4 | 賴偉傑(綠盟理事長)
3月初,台電公司辦理「福島你好」論壇,找來日本的教授分享福島復興現況;不過到了3月中,就爆發日本核災後禁止輻射污染高風險五縣市產品換標章進口的爭議。
從去年開始,台灣有一聲音說:「福島的米都已經檢測通過了,台灣還是不准進口,對福島農民很不公平」。有人說,當時大量捐款送暖日本的台灣,為何現在對日本災區嚴苛至極,甚至妖魔化?
福島核災發生4年了,剛好在今年3/10-18受邀前往日本福島以及仙台的我,提供另一個視角作為參考,日本災區的人們,他們的視角。
今年3月,聯合國全球防災會議,在日本宮城縣縣廳所在地仙台市召開,宮城縣就位於311大地震與海嘯重災區,的確別有意義。然而整個會議裡,包括大會的議題議程,以及日本政府和企業聯合籌設的展覽,很有默契的關注在「地震與海嘯」,對於核災的部份,非常低調,點到為止。也因此,日本民間團體,共同籌辦的幾場平行會議,就特別聚焦在核災。並整理發布了「福島十大教訓」的報告,希望全球得以學習到避難、社區、農漁民、勞工、健康、食品、安全、減災等等慘痛代價的功課。
福島縣約13,781平方公里,其面積在日本47個都道府縣中居第3位,大概是台灣三分之一左右。當時因為風向、地形與擴散方式,造成非均等、不同程度的污染。兩年前我曾到訪福島,看過南相馬、飯館村、依達市等距離電廠20、30、40公里的災區/撤離區,震撼不已。至今又過了兩年,災後4年,福島災區的現況到底怎樣?
日子久了,當初因海嘯以及福島核災被撤離的居民,能不能回家,成為他們最大的「牽絆」。那種屬於災區居民的糾結與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