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0
本週六將是關係全球減碳、國際氣候政治最重要巴黎協定通過五周年,蔡英文總統日前表示,希望英國能支持台灣參加明年在英國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第26屆締約方大會」(以下簡稱COP26)。民間環保團體提醒民進黨政府在爭取外國支持之前,台灣應該先深化我們自身的減碳承諾,完善氣候治理的架構,並於會中提出三點訴求: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氣候倡議部部長張睿晴表示,巴黎協定在聯合國氣候大會通過的五年來,雖有意見分歧,甚至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之爭議,但事實上各國都正經歷愈來愈嚴重的極端天氣事件,因而更注重氣候行動的重要性。各國在極端氣候頻傳下紛紛於今年宣示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台灣雖早在2015年就提出溫管法,但這五年來整體推動力道欠佳、減碳成效不彰。此消彼長之下,台灣在氣候治理的評比中反而成為吊車尾的國家。因此張睿晴呼籲,如果政府希望參與COP26,則應盡快提出2050年碳中和的承諾,並敦促各部會認真評估淨零碳排的目標,提升氣候變遷的治理層級,以便有效地落實淨零碳排的目標,如此才能名正言順地參與未來的國際氣候討論。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楊書容表示,蔡總統既然要爭取參加明年由英國主辦的COP26,就該付出相對應的努力展現減碳決心。然而,台灣在氣候政策的公民參與機制上遠遠落後。英國為了主辦COP26,花費四個月舉辦六場氣候公民大會,邀請108位英國公民共同商議減碳路徑,最後產出556頁的報告作為後續法規與政策制定的基礎。反觀台灣,對於攸關未來五年減碳行動的第二階段管制目標與行動方案,僅在一周內倉促召開北中南三場公聽會,公聽會相關資料甚至遲於一天前才公布,而且資料僅為非常粗略的簡報,完全沒有顯示與民間溝通的誠意。我們呼籲,政府若有心加強氣候外交,就應該納入國內豐沛的公民社會力量,應該盡快加開公聽會,持續與民間討論第二階段減碳行動方案。
氣候行動刻不容緩,台灣除了口號之外有更多可以實際執行的事情。而氣候變遷的治理早已不單純是為了環境,更是為了生存與經濟發展。除了極端氣候不斷造成農業、交通、鄉村發展的意外,出口導向拼經濟的台灣,必須跟上世界減緩與調適的腳步,才不會被管制碳排有的新規範來淘汰。
主辦團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環境正義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媽盟氣候行動倡議、台灣青年氣候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