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
後疫情時代,中美對峙日益嚴峻,台灣為全球貿易與科技戰的前哨站,Google、台商、法商紛紛進駐,也加大國內能資源供應的壓力。面對世界各國與跨國企業紛紛宣示淨零碳排,台灣若要加入國際競爭,各行各業都必須努力發展再生能源,才能滿足國際市場對低碳產品的需求。
製造部門是國內最大的用電與排碳大戶,排碳高達全台52%、用電超過56%,理應負起最大的減碳責任,但實情是從南到北既有的工業區、科學園區及加工出口區有安裝光電的比例幾乎不到兩成,顯然製造部門仍未意識到零碳時代的挑戰與責任。屋頂光電是對環境衝擊最小的再生能源,工業區身體力行更是重要!蘇內閣推動能源轉型,若對用電大戶束手無策,如何建立國人與國際買家的信心?如何提昇台灣產業經濟發展的國際競爭力?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魏揚指出,透過套疊產業園區圖層以及全國建物圖層,發現經濟部工業局轄下的產業園區屋頂面積共有45.9平方公里,扣除小於100平方公尺以下較無經濟誘因的屋頂,在50%屋頂利用率之下,可裝置將近2.3GW的光電,再加上加工出口區、科技園區、地方政府轄下工業區等,則工業廠房屋頂光電潛力可達3.5GW(圖表二)。這些數字還尚未將地方政府都市計劃內的工業區用地納入,整體來說工廠屋頂加裝光電板的潛力絕對遠遠大於工業局目前盤點的數量。
行政院核定的「109 年太陽光電 6.5GW 達標計畫」中設定產業園區設置目標為2020年達到1,038MW,能源局官員則曾在2019年報導中透露「產業園區設置屋頂型太陽光電,總體目標能達2GW」,這些都與工業局盤點的目標有落差,也都遠低於民間疊圖所盤出的潛力量。我們呼籲經濟部可以扮演好產業部門主管機關的腳色,率先落實轄下產業園區屋頂光電的普遍鋪設,設立良好的典範,並積極引導各縣市政府在地方層級的工業區屋頂裝置太陽光電版。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南部辦公室主任陳婉娥說明民間團體聯合訴求:
氣候緊急時代,全球已有超過66個國家宣示碳中和、127個國家已開始研議碳中和方案,數百家企業加入RE100聯盟,台積電更在日前宣布2050年全球據點都要100%使用再生能源,顯示發展再生能源、以淨零碳排為目標是台灣躋身國際產業鏈的首要之務。地狹人稠的台灣應優先推動非生態敏感區的複合型利用光電,以降低地面型光電的環境衝擊,其中工業屋頂光電更是最具指標性。民間團體發起屋頂光電連署、用電大戶連署,都獲得民眾熱情響應,顯見電力消費者(尤其用電大戶)從自家屋頂開始負起減碳責任是社會肯認的價值。
因此,民間團體呼籲蘇內閣督促經濟部與科技部,加強工業區屋頂光電的切實盤點,引領企業負起社會責任,督促工業園區從過去傳統的消耗型工業,轉為淨零碳排的循環型工業,開創國家低碳經濟,促進台灣國際競爭力。
[1] 投資台灣事務所統計,截至2020年12月18日,已有757 家回流台商通過投資台灣三大方案的審核,總投資金額約新臺幣約1兆1,610億元。